其他

营销号这么女权,都是为了骗女粉的钱

2017-05-23 陈荣钢 浪潮工作室


后台回复【05】,告诉你骗钱的不止女权营销号


撰文 | 陈荣钢

出品 | 网易浪潮工作室

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


打着女权旗号的营销号,正在成为替代《知音》、《故事会》的新一届厕所读物。她们跟女权没有半毛钱关系,从来不关心中国女性的真实地位,只懂得永远热泪盈眶地当一个八婆,圈粉无数,再把粉丝卖给广告商。


谁的朋友圈里没有几个咪蒙粉丝?


遇到爱哭的实习生了,转一个“职场不相信眼泪,要哭回家哭”;婚姻不幸福,发一条“男人不愿意给你花钱,就是因为不爱你”;朋友有难,当然是“致贱人,我凭什么帮你”


再仔细看咪蒙的标题,甚至能连成一个闭环故事,故事结局就是“求你了,拉黑我吧”


不止咪蒙,其他“伪女权”营销号,影响力大者如 “Ayawawa”、“石榴婆报告”、“严肃八卦”等坐拥百万甚至千万粉丝,一经推送,15分钟单篇文章阅读量都能达到十万以上。


她们的秘诀到底是什么?


女粉的经济价值真的有那么高吗?

说你爱听的伪女权


无论影响力大小,打着女权旗号的营销号,不管写多少文章,内容永远都是一个套路。


女粉爱看什么,就投喂什么。



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悄然退去,但营销号的江湖依然血雨腥风。/视觉中国


女权营销号的文章创作灵感大都来自新闻热点和个人情感,它们像天气一样弥漫在社交网络中,营销号从中煽风点火,一个话题能反复咀嚼,变着花样为广告金主蹭流量。


咪蒙总是吹嘘,她信奉“内容是一切营销传播的本质”,但她其实漏了几个字,千篇一律的内容才是她营销传播的本质。


统计她们的文章,不难发现,通常只和三个主题有关:资本、性爱和暴力。每篇文章不会只盯住这三个主题中的某一个主题,通常只有“双管齐下”甚至“三管齐下”,给读者精准投放“精神鸦片”。



可那么多社会新闻,怎么做到每次都能顺着网友来的呢?


咪蒙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,就是蛮不讲理地使用双重标准,而且不在乎“瞎写”、“打脸”带来的信用风险。她的读者大多数不读书,压根儿记不住那么多文章,吸一次爽一次,“过把瘾就死”。


比如,咪蒙称和很多女人一样,想“睡‘小鲜肉’”,称呼那些明星为”老公“,像邓文迪一样撩霸道总裁,但她又”从头到尾要求女生自强自立“;既能批评男友来自江西农村的女孩嫌贫爱富,又能写出《夫妻之间最大的矛盾是什么?阶级!》这样的文章;或者一面在《懵逼了!我的儿子失学了》里”厚着脸皮,打电话“求人,一面在《致贱人:我凭什么要帮你?!》里骂那些找她帮忙的人。


咪蒙的其中一任“老公”、韩国演员姜栋元 / 视觉中国


这些狭隘、势力,又恰恰事关人之本能的主题击中了“女粉”们的痛点,在这些相互配合的主题基础上,每个营销号再对文章进行细化和分类。


咪蒙迄今文章的关键词前十名分别是“朋友”、“女生”、“男生”、“出轨”、“付出”、“妈妈”、“老婆”、“粉丝”、“人生”、“同事”。话题中心不超过日常生活五米。


对营销号而言,换个角度讲故事是吸引女粉的第一步。


佟丽娅、林丹出轨这种新闻热点当然要蹭,但它讲的却是夫妻和婆媳关系。把明星八卦讲成市井故事,越“一地鸡毛”,就越能引发共鸣。


以“佟丽娅:老公出轨,我爸让我忍”为例,这个标题把丈夫和父亲设为两个男权靶子,同时女儿成了最弱者,在权力链条上的位置比母亲还低。这篇文章让婚姻中年轻女性的遭遇有了普遍参考物,尽管每家家境和麻烦不同,但似乎都能从佟丽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

从明星八卦到实习生的遭遇,咪蒙的故事灵感源源不断 / 视觉中国


营销号吸引女粉的第二步在于利用时代焦虑感制造阅读需求,建立女性社会心理的安全防线。


《职场不相信眼泪,要哭回家哭》这篇文章让咪蒙从无知少女们的“精神导师”,晋升为“白领教母”。这篇文章认为,年轻的员工就应该帮老板拿快递,他们的时间就是不如老板的时间值钱。


按照《职场》一文的指示,员工应该服膺于老板的威权,女性员工也应该主动放弃一切自治权利,成为男权的附庸。这里的男权不一定特指某一个人,而是整套以成熟男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。


《职场》一文貌似是写给所有年轻白领听的,其实它的主要受众是年轻女性白领。这类文章不仅不代表女性主义,反而倒向彻彻底底的男性中心主义。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共谋,做的是名实分离的事,是双重标准的谎言。


人人以效率优先为原则,事事替老板着想,自己的价值一文不值,这难道不是工业革命早期制造业劳工的规则吗?


工业革命距今快两个世纪,咪蒙却不想真正地解放实习生,反倒认为比自己低等的劳动力就应该廉价。

女粉的钱更好赚


咪蒙和她的竞争对手们,从来不关心自己写出的东西有多奇葩,她们目标只有一个,吸引更多的粉丝,赚尽女粉的钱。任何一篇文章,都只是售卖的商品。


仔细看她们的广告软文,就会发现投放的广告绝大多数都是服饰和化妆品类商品,这些商品的购买群体和目标读者高度重合,并非偶然。


十年前的上海徐家汇的中资购物中心终年顾客如潮 / 视觉中国


据房产信息机构Investorist的研究报告显示,在中国总人口增速放缓的今天,城市中产家庭的数量急速增长,至2022年,将升至3200万户,是十年前的四倍。这一趋势将刺激商品和服务消费,尤其刺激以未婚女性(未来将继承中产身份)和已婚中产女性为主体的,生活方式、家庭和教育等方面的消费行为。


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效力已经取代电视和纸媒,另据一份中国社交媒体报告显示,中国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日均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,26至35岁的女性占据所有使用者20%左右。


这些数据已经充分表明营销号的广告价值远高于传统媒体,但还有更直接的证据表明“女粉”是营销号获利的基础。


根据内容服务平台新榜的市场报告显示,三类商品(母婴育儿类、护肤美容类和服装箱包类)通过知名营销号实现的销售额分别占销售总额的24.1%、5.0%和4.5%。也就是说每售出100元上述三类商品,就分别有24.1元、5元和4.5元归功于营销号。


以上数据表明“女粉”营销号对女性商品销售总额的重要性 / 新榜


这个比例非常巨大,以至于仅次于图书类商品。考虑到图书类商品的特殊性——营销内容和实际购买内容高度重合,读者购买意愿高,上述营销号对上述三类商品的价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。


这三类商品满足了女性的诸多消费需要:对家庭的关爱、审美、社会交往与自我实现。在这些方面消费动机上,女性表现得比男性强烈,而营销号正是利用了这一特征。


“女粉”的钱比“男粉”好挣,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学原因。女性消费者的形象经过消费主义的打磨,已经变得高度同质和清晰了。



2009年北京街头的奢侈品广告,金融危机下中国女性消费力依然惊人 / 视觉中国


你很难说一个男性消费者要买什么,但一谈到女性消费者,刻板影响和市场现实都倾向于认为她们更需要漂亮、安全、健康、有爱的商品。因此,对于行销者来说,制定女性营销策略和文案比男性更容易。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,既是商业对女性的长期塑造,也需要女性的自我验证。


而且经过横向对比后发现,那些男性喜爱购买的商品(如数码3C和汽车配件)通过营销号营销的效果并不大,甚至可以说占比很低,换言之男性很难被社交媒体点赞平台发布的商品广告所吸引。



如此利用女性经济价值的方式并不新鲜,现在是互联网,上世纪初是电影。


早在上世纪20年代,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·克拉考尔就在一篇名为《当店小妹走进电影院》的文章中谈到,光鲜的小资电影其实是拍给生活在城市中下层的店小妹看的。


德国文化评论家、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·克拉考尔 / Wikipedia


制片人当然知道片中讲述的爱情、家庭和消费观是虚构的,但店小妹爱看就行。小资电影带来空前的经济收益,包括电影投资人、广告商、商品卖家都赚得盆满钵盈,甚至间接推动电影院向多荧幕影院发展。

女权营销号的生意经


当然,给女权营销号们直接掏钱的是广告主。


在她们的PPT上,吹嘘可以帮广告金主向都市女性兜售一切商品。


以广告型“女粉”营销号为例,在原创文章中间夹带软广,“石榴婆报告”头条广告的价码是13万元,“深夜发媸”的价码也有6.8万。咪蒙更夸张,每条头条推广能卖到65万,向占比85%的女性粉丝推送,其中又以以1987至1993年出生的人居多。


2016年,“咪蒙”单篇文章的“原文链接”跳转率约为4%,也就是说每100人阅读,就有4人点击文末的“原文链接”查看广告着陆页。在这4人中,有约1.8人转化为购买力。以咪蒙单篇广告平均报价35万,单篇文章阅读量80-100万计算,每多转化一个买家成本只有13-16元,远低于针对男性的数码产品之类的营销号。


这样的投资回报率(ROI),对看重短期营销效果的商品和品牌具有超强吸引力,因此很容易得到投资者青睐,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“咪蒙”甘愿以女性主义为修饰,每件事不离时尚八卦、家长里短,用力“吸粉”,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。


然而,由于只拥有女性主义的外衣,因此它们常常在真正关乎女性权益的问题上噤声,对那些为女性权益斗争的事业不仅无益,甚至有害。


正如女权主义作家安迪·泽斯勒(Andy Zeisler)所言,“女权”的标签被滥用了,有的人正回避真正的女权问题,而在女权主义的概念里兜圈子。


前不久,当韩寒的电影《乘风破浪》上映时,主题曲《男子汉宣言》的歌词引来不少批评:


“饭要做的很香甜,打扮起来要大方,还有婆婆和小姑,都要和睦的相处。”



这首歌的歌词是宣扬男权的无疑,但转过来再看那些号称站在女性立场思考的公众号,不也是同样的逻辑吗:《有钱又专一的男人会娶什么样的女人回家?》、《切记!女孩子作的程度不能超过她漂亮的程度》、《你为什么嫁得没有别人好?》......


女性主义到了营销号这里,只关心无关痛痒的部分。


翻遍“女粉”营销号代表“咪蒙”(2015至今)、“Ayawawa”(2012年12月至今)和“灵魂有香气的女子”(2014年7月至今)的所有公众号文章,没有一篇真正谈论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和男性平等的权利。


匡论男女同工同酬、性暴力、女婴和女童的生命健康权利、职场性别歧视等问题,要么集体失声,要么被“咪蒙化”地扭曲。


2015年12月26日湖北武汉,Ayawawa举办情感专题讲座 / 视觉中国


例如今年“三·八”妇女节当天,“灵魂有香气的女子”和“咪蒙”分别发了题为《当初那么骄傲的你,现在是否成了想要的自己?》和《职场女性:不敢嫁,不敢生》的文章。前者直接把“妇女节”改成“女神节”,后者虽然提到当下公司不愿招女性的现象,但作者却想两头讨好,一边说职场女性不易,一边为公司辩解:


“企业们很坏吗?坦白说,也不能这么说。企业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啊。......如果对女员工特别关怀,给很长的产假,交齐各种保险,要找人顶替她们的工作,等她们回来,还要创造条件让她们顺利重返职场,这对每天处于生死存亡的公司来说,要求有点太高了。”


这不正是反对性别平权的人会说的话吗?觉得产假“很长”,公司“生死存亡”,给女员工福利就是“特别关怀”。


2009年8月30日,南京街头的手拿《知音》杂志的女士 / 视觉中国


而咪蒙给出的最终解决办法,简直可以刻进“犬儒主义”的教科书了。“把你自己变得强大”,她认为这是“真正有用的事”。


请问咪蒙老师,不去公司争取一份工作、挣钱、磨砺,靠一张嘴如何“变得强大”?


有钱、有人气的“女权”营销号们会一直火下去。毕竟回顾纸媒时代,《知音》才是全中国最有钱的杂志。



参考资料

[1] Kracauer, Siegfried. “The Little Shopgirls Go to the Movies.” The Mass Ornament: Weimar Essays. Boston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

[2] Graeber, David. The Utopia of Rules: On Techchnology, Stupidity,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. Brooklyn: Melville House, 2016.

[3] McCullough, Cas. “How Content Marketing is Done in China.” Soundcloud. 3 July, 2015.

[4] Silverstein, Michael J. and Kate Sayre. “The Female economy”. Harvard Business Review. September, 2009.

[5] 峰加实效营销:《女孩子的裙下到底有什么?揭示女性公众大号的运营情趣》,《界面》,2017年3月7日

[6] 靳锦:《咪蒙:网红,病人,潮水的一种方向》,《GQ》,2017年3月14日

[7] 李春晓:《咪蒙 VS ayawawa,女性市场的多头和空头》,《企业观察家》,2016年12月6日

[8] 王中雪:《“咪蒙”微信公众号的社会化营销策略研究》,《新闻研究导刊》,2016(13)

[9] 夏之南:《这一年头条卖到65万的只有咪蒙,但卖货的却各领风骚》,“新榜”,2016年12月24日

[10] 曾于里:《咪蒙,与世界上最大的色情网站》,《南方周末》,2016年7月12日



❖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❖


编辑 ✎ 鲁勇男

 浪潮工作室出品 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

一键置顶公众号   从此划船不用桨 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